原创 华夏往事
五帝三皇神圣事,
骗了无涯过客。
有多少风流人物?
(帝辛,伯夷,老子,庄子,孔子,孟子,墨子,孙武,慧能,朱熹,商鞅,张仪,乐毅,屈原,嬴政,李斯,陈胜,项羽,刘邦,郦食其,贾谊,刘彻,赵充国,司马迁,刘奭,严光,梁鸿,陶渊明,王莽,刘秀,马援,曹操,刘备,孙权,郭嘉,诸葛亮,司马懿,关羽,张飞,周瑜,吕蒙,赵云,刘表,张鲁,石勒,谢安,谢灵运,刘裕,刘义隆,刘彧,萧衍,韦睿,曹景宗,陈庆之,徐有功,宇文泰,李义府,陈后主,李后主,杨广,赵佶,杨坚,李渊,李世民,马周,王勃,李白,杜甫,白居易,李贺,李商隐,刘禹锡,韩愈,柳宗元,武则天,朱敬则,李林甫,李隆基,姚崇,刘寻,刘仁赡,朱温,李存勖,柴荣,赵匡胤,赵匡义,吕端,范仲淹,王安石,苏轼,岳飞,陆游,秦侩,成吉思汗,朱元璋,高启,朱升,朱棣,朱瞻基,朱厚熜,朱翊钧,崇祯皇帝,李自成,康熙皇帝,蒲松龄,洪秀全,石达开,曾国藩,李鸿章,左宗棠,袁世凯,溥仪,梁启超,鲁迅,胡适,孙中山,蒋介石,毛泽东共114位)
1.帝辛(纣王)
商朝为什么叫“商”朝呢?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,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。把纣王、秦始皇、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,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、能文能武的人。他经营东南,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,在历史上是有功的。纣王伐徐州之夷,打了胜仗,但损失很大,俘虏太多,消化不了,周武王乘虚进攻,大批俘虏倒戈,结果使商朝亡了国。史书说:周武王伐纣,“血流漂杵”, 这是虚张的说法。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,他说: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”。
为什么纣王灭了呢?主要是比干反对他,还有箕子反对他,微子反对他。纣王去打徐夷(那是个大国,就是现在的徐州附近),打了好几年,把那个国家灭掉了。纣王是很有才干的,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,就是不要听。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?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。而微子最坏,是个汉奸,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。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,然后又搞了两年,他说可以打了,因为有内应了。纣王把比干杀了,把箕子关起来了,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,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,不晓得他通外国。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。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,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。纣王自杀了,他不投降。微子是汉奸,周应该封他,但是不敢封,就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。后来武庚造反了,才封微子,把微子封为宋,就是商丘。
2.伯夷
1949年8月18日,毛泽东在《别了,司徒雷登》一文中,批评韩愈写的《伯夷颂》,认为韩文“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,开小差逃跑,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,颇有些‘民主个人主义’思想的伯夷,那是颂错了。
3.老子
讲堂录: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。(1913年)
最好的《老子》注是王弼作的,最好的《庄子》注是郭象作的。(1917年)
是故老庄绝圣弃智、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,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。(1917年)
我曾经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讲过,我们的原则是三条:第一条不打第一枪,《老子》上讲“不为天下先”,我们不先发制人,而是后发制人。(1945年)
中国人死都不怕,还怕困难吗?老子说过,‘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’,而且实行叫我们死。……过去三年一关也闯过了,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?(1949年针对美国封锁)
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: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”日本打到中国,日本人叫胜利。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,中国人叫失败。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,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。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?(1957年)
我看老子比较老实,他说“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”,要打倒你,先把你抬起来,搞阴谋,写在了书上。(1964年)
4.庄子
予诵斯言,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。
我是极高之人,又是极卑之人。
5.孔子
孔子七十而死,未闻其身体不健。
此皆古之所谓圣人,而最大之思想家也。
圣人,既得大本者也;贤人,略得大本者也;愚人,不得大本者也。圣人通达天地,明贯过去现在未来,洞悉三界现象,如孔子之‘百世可知’,孟子之‘圣人复起,不易吾言’。”这里明言孔子为“既得大本”之“圣人”。
此人不可一笔抹杀。
6.孟子
孔孟有一部分真理,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。
7.墨子
墨子是一个劳动者,他不做官,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。
8.孙武
(孙子兵法)仍是科学的真理。中国就有这样的兵书,真是件了不起的事
9.慧能
不识字,很有学问。
10.朱熹
宋朝的哲学家。
孔、孟、朱、陆、王阳明等大儒是传教之人。
(毛泽东详细了解过朱熹的生平事迹,认真研读过朱熹的著作,对朱熹主张抗金图存、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甚为赞赏,对他的理学思想一时也颇为佩服。)
下轿伊始问志书。
11.商鞅
商鞅之法,良法也。(19岁的毛泽东评商鞅)
百代都行秦政法。
12.张仪
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(苏秦逼迫张仪去秦国)
13.乐毅
大丈夫当如此。
14.屈原
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。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,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,无私无畏,勇敢高尚。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。无论在国内国外,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。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。
《楚辞》虽是古董,但都是历史,有一读的价值。
屈原是中国一个伟大的诗人,他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写了许多爱国的诗,政府对他不满,把他放逐了。最后,屈原没有出路,就投河而死。千百年来,中国人民把他死的这天作为节日,就是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。人们在这天吃粽子,并把它投到河里喂鱼,使鱼吃饱了不再去伤害屈原。
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,属于浪漫主义流派,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。屈原高居上游。宋玉、景差、贾谊、枚乘略逊一筹,然亦甚有可喜之处。《天问》了不起,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,关于宇宙、关于自然、关于历史。
15. 秦始皇嬴政
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。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,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。中国各种制度,如度量衡,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。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。可是被骂了几千年。骂他就是两条: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,烧了一些书。(1964年)
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,我也是秦始皇,林彪骂我是秦始皇。中国历来分两派,一派讲秦始皇好,一派讲秦始皇坏。我赞成秦始皇,不赞成孔夫子。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、统一文字,修筑宽广的道路,不搞国中有国,而用集权制,由中央政府派人到各地方,几年一换,不用世袭制度。(1973年)
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,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。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。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,就说秦始皇不错了,车同轨,书同文,统一度量衡。(1973年)
这些秀才有个通病:一是说得多,做得少,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;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,文人相轻嘛。秦始皇怕秀才造反,就焚书坑儒,以为烧了书,杀了秀才,就可以天下太平,一劳永逸了,可以二世、三世传下去,天下永远姓秦,结果是“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”。是陈胜、吴广、刘邦、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,带头造反了。(晚年毛泽东)
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,要一分为二。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,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,丧失了进取的方面,志得意满,耽于逸乐,求神仙,修宫室,残酷地压迫人民,到处游走,消磨岁月,无聊得很。陈胜、吴广揭竿而起,反对暴秦,就包括反对秦始皇,完全是正义的。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,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。(1975年)
(
七律·读《封建论》
劝君少骂秦始皇,焚坑事业要商量。
祖龙魂死秦犹在,孔学名高实秕糠。
百代都行秦政法,十批不是好文章。
熟读唐人封建论,莫从子厚返文王。
)
16.李斯
1964年8月30日,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:“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,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,主张法后王。后王就是齐桓、晋文,秦始皇也算。”
秦始皇用李斯,李斯是法家,是荀子的学生,荀子是儒家的“左派”。
17.陈胜
有多少风流人物?盗跖庄蹻流誉后,更陈王奋起挥黄钺。
18. 西楚霸王项羽
项羽是有名的英雄,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,也比汪精卫、张国焘好得多。从前有个人作了一首诗,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,可以到江东再去招八千子弟兵来打天下。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,但不自杀,要干到底。(1939年)
项王非政治家,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。
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(1949年)
楚汉相争,刘邦取得成功,而项羽败了,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众路线。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,所以有萧何、张良、韩信、曹参、樊哙、陈平等文武百官跟随左右,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,也用不好,最后只好成为孤家寡人。(1952年)
项羽有三个错误:一个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,放跑了刘邦;一个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,项羽当真,而刘邦却不以为然,不久就违反协定东进攻楚;再一个就是建都徐州,位置没选好。那么,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?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。而项羽这个人之所以犯下这些错误,就源于他“不爱听别的不同意见”,不能采纳良策。(1964年)
19. 汉高祖刘邦
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。
毛主席评点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说,刘邦本是一介平民,早年名声也不太好,但他能在秦末群雄逐鹿的时代大潮中脱颖而出,开一代王朝基业,名垂史册,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人。
刘邦能够打败项羽,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,比较熟悉社会生活,了解人民心理。(1959—1960年)
从前有个项羽,叫西楚霸王,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。……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“豁达大度,从谏如流”的英雄人物。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,结果刘邦胜利了,项羽败了,这不是偶然的。(1962年)
自古以来,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。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。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,要建都长安,他立刻就去长安。鸿沟画界,项羽引兵东退,他也想到长安休息。张良说,什么条约不条约,要进攻。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,向东进。韩信要求封假齐王,刘邦说不行,陈平踢了他一脚,他立刻改口说,他妈的,要封就封真齐王,何必要假的……(1964年)
毛主席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说,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,他得天下,一因决策对头,二因用人得当。
这首诗(《大风歌》)写得很好,很有气魄。
(大风起兮云飞扬。
威加海内兮归故乡。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)
20.郦食其
1973年7月4日,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:“《梁父吟》说现在不行,将来有希望。‘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’,‘指挥若定如旋蓬’。那时神气十足。我加上几句话比较完全:‘不料韩信不听话,十万大军下历城。齐王火冒三千丈,抓了酒徒付鼎烹。’把他下了油锅了。”
21.贾谊
贾生才调世无伦。
贾生《治安策》为第一奇文。
22. 汉武帝刘彻
广为史家赞誉的“文景二帝”实乃无名之辈,守旧之君,原因是跟在前人后面,“萧规曹随,偏于保守,没有创新。”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,开拓刘邦的业绩,晚年自知奢侈、黩武、方士之弊,下了罪己诏,不失为鼎盛之世。(1957年)
23.赵充国
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,他主张在西北设屯田军,最初赞成者只十之一二,反对者十之八九。他因坚持真理,后来得到胜利,赞成者十之八九,反对者只十之一二。真理的贯彻,总要有一个过程,但要坚持。
24. 史学家司马迁
司马迁览潇湘,登会稽,历昆仑,周览名山大川,而其襟怀乃益广……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!(摘自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时的《讲堂录》)
汉武帝7岁立为皇太子,16岁即位,在位54年,把汉朝推向全盛时期。可是就这么一个还算有作为的皇帝,一旦臣子违逆他的意愿,竟下如此毒手……和皇帝佬倌有什么理好讲?汉武帝没有杀掉司马迁,已算是手下留情,不过,施以宫刑,也实在是够残忍的了!(1949年)
司马迁“身残处秽,动而见尤”却“隐忍苟活,幽于粪土之中所不辞”,是因为他内心的积郁还没有来得及宣泄,苦衷还没有昭之于世人,满腹文采还没有来得及表露,他希望自己正在写着的著作能“藏之名山,传之后人,通邑大都”。诚如是,则虽九死而心不悔,这愿望确实是达到了。可以说,真正的信史自司马迁始,“史学之父”,他是当之无愧的!(1949年)
唐诗、晋字、汉文章,汉代的文章,因了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确实被推向了极致。(1949年)
有人说中国没有鸿篇巨制的史诗,怎么没有?司马迁的《史记》难道不是一部有着广博学识、深刻目光、丰富体验和雄伟气魄的史诗!评论司马迁,可以有不同的侧面,单以文章论,他也不朽了。(1949年)
毛泽东说:中国有两部大书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,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困境中写出来的。……人受点打击,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,当然,这必须是有才气和有志气的人。
毛泽东对《史记》客观公正的写史态度和彪炳千秋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。……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,吹得越高,跌得越重,我是准备跌得粉碎的。
(毛泽东对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崇敬与学习,从青年时期就开始了。司马迁20岁以后遍游名山大川,考察史迹,搜集史料,广泛接触人民群众,对社会和历史增加认识,为他后来撰写《史记》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毛泽东对司马迁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非常赞赏,因此在第一师范读书时作的《讲堂录》中写道:“司马迁览潇湘,登会稽,历昆仑,周览名山大川,而其襟怀乃益广。”“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已哉!”他在1917年暑假,与好友萧子升作伴,以游学的方式,从长沙动身,遍游省内安化、宁乡、益阳、沅江等五县,了解农民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风土人情,实现了他“闭门求学,其学无用,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,则汗漫九垓,遍游四宇尚已”(《讲堂录》)的初衷。毛泽东投身革命事业之后,高度重视调查研究。在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,他实地考察了湖南五县农民运动的情况,写下了有名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虽然戎马倥偬,仍然利用游击战争的闲暇时机,坚持做社会调查,写下了寻乌、兴国、长冈乡等地数十万字的农村调查。全国解放以后,尽管日理万机,但他60%的时间在北京以外的地方跑,足迹遍及大江南北,长城内外,了解了工农业的生产建设情况。1961年8月在庐山,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谈到自己的三个愿望:一是下放去搞一年工业,一年农业,半年商业;二是骑马到黄河、长江两岸实地考察;三是最后写一部书,写自己的一生,包括缺点、错误,让世人去评价。可见毛泽东是多么重视实地考察并身体力行。“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。”这是毛泽东的名言,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。)
25. 汉元帝刘奭
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.....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.....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。汉元帝好儒学,摒斥名、法,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,但优柔寡断,是非不....他父亲骂他: 乱我汉家者,太子也。
“儒学治国”的衰国之君。
26.严光
正风俗而传教于后世。
27.梁鸿
这个人是硬汉。
28.陶渊明
陶令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?
29.王莽
关于王莽变法,汉时一般做史的人——范晔、班固、班昭等——因为他们吃的是汉朝的饭,要给汉朝说几句好话,把王莽说得怎样坏。其实王莽也不是怎么不得了的一个坏人。我们现在研究王莽,要拿很公开诚恳的态度来研究的。均田制是王莽时提倡的,可见他注意到农民问题了。因为农民问题最重要者其惟土地,而他先节制田地。地主阶级见王莽所行的政策,诸多不利于己,欲寻一代表本身利益之人,起而代之。而刘秀遂于是时起来了。倡人心思汉,以迷惑一般人之耳目。盖因王莽代表农民利益,不得地主阶级拥护,刘秀则代表地主阶级之利益,故能得最后之胜利。
中国政治,可以说是地主阶级的政治。皇帝不过是地主的表征。所以每朝皇帝的倒闭,就是地主阶级的分裂。及至兼并盛行,土地集中,逼得人不堪其苦,东汉末年遂有黄巾之乱。如秦末,二世大兴土木,人民的人力财力,耗费殆尽。汉刘邦、楚项羽、陈胜、吴广,应之而起。汉高祖先入函谷关,与秦父老“约法三章”,秦人大悦。此概指少数地主而言的。以后王莽出而提倡均田,是代表多数农民利益的。这时高祖的外戚、宦官、王侯等人,辄取乡间收买土地,遂成地主。此时见王莽是代表农民利益的,他们恐慌了,遂起而勾结多方势力,以刘家宗族刘秀为号召,南阳一役,王莽遂大败,即农民阶级被地主阶级所败。
30. 光武帝刘秀
西汉高、文、景、武、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,东汉两头均无意思,只有光武可以读。(1957年)
书读多了,就做不好皇帝,刘秀是大学士,而刘邦是个大草包。(1964年)
(韦睿)敢以数万敌百万,有刘秀、周瑜之风。(毛泽东读《南史·韦睿传》的批语)。
最有学问、最会打仗、最会用人的皇帝。
31.马援
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
毛泽东说:“这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对人家不起,侵略过人家。大概是汉朝吧!东汉时期,有个大将军叫马援的,带领兵将把人家征服了,有个成语‘马革裹尸’,就是从他那里来的。历史上马援征交趾,说的就是这回事。交趾,就是现在的越南嘛!”
对于马援,毛泽东曾作过中肯的评价。1967年2月,毛泽东与归国的外交使节谈话,在讲到马援平定“二徵起义”时说:马援虽然脱离不开其阶级局限性,但他确是一代名将,有政治头脑的。他一面修城治郭,设官镇守,强化政治,一面下令兴修水利,穿渠灌溉,为当地人民办了几件好事,稳定了那里的局势。
32. 魏武帝曹操
杀降不祥,孟德不为也……做土皇帝,孟德不为。(毛泽东读《三国志·刘表传》)
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。……曹操的文章、诗,极为本色,直抒胸臆,豁达通脱,应当学习。(1954年)
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。气魄雄伟,慷慨悲壮,是真男子,大手笔。
毛主席对曹操的文采也是赞叹有加,对《观沧海》、《龟虽寿》、《短歌行》等名篇曾经反复书写。
曹操统一中国北方,创立魏国。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,抑制豪强,发展生产,实行屯田制,还督促开荒,推行法制,提倡节俭,使遭到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、恢复、发展。这些难道不该肯定?难道不是了不起?说曹操是白脸奸臣,书上这么写,戏里这么演,老百姓这么说,那是封建正统观念造成的冤案。这个案要翻。(1954年)
有些人是书生,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。刘备、孙权、袁绍都有这个缺点,曹操就多谋善断。(1959年)
曹操打过张鲁之后,应该打四川。刘晔、司马懿建议他打。刘晔是个大军师,很能看出问题。说刘备刚到四川,立足未稳。曹操不肯去,隔了几个星期,后悔了。曹操也有缺点,有时也优柔寡断。这个人很行,打了袁绍,特别是打过乌桓,进了五百多里,到东北迁安一带,不去辽阳打公孙康。袁绍的儿子衷尚等人,要谋害公孙康,公孙康杀了袁尚兄弟送头给曹操,果然不出所料。“急之则相救,缓之则相害。”(1966年)
毛主席认为曹操的主要缺点有二: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。二是不能严于律己。毛泽东曾经批评过曹操执法。《三国志》中的《武帝纪》说曹操“其令诸将出征,败军者抵罪,失利者免官爵”,毛泽东则在眉批中写下“赤壁之败,将抵何人之罪”一语,批评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。
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,不要相信那些演义。其实,曹操不坏。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,汉是没落的。
毛泽东甚至注意到了曹操的养生之道。他曾经对保健医生说: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,可在1700多年前,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,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,活了65岁,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了。你们搞医疗的应该学学,不要使人养尊处优,只想吃好、穿好,不想工作,那还行?更不能小病大养。保健不是保命,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,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,主要是乐观、心情开朗、锻炼身体。他又说,曹操有一首题名《龟虽寿》的诗,讲长生之道的,此诗宜读。
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,不要相信那些演义。其实,曹操不坏。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,汉是没落的
汉末开始大分裂,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,后来形成三国,这是向统一发展的。三国的几个政治家、军事家,对统一都有贡献,而以曹操为最大。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,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。(1975年)
(观沧海
曹操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
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
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。
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)
33. 汉昭烈帝刘备
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,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,能团结人,终成大事。
三国时期,荆州失守,蜀军进攻东吴,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,打得大败,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和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,在谋略中抓住主要矛盾。诸葛亮在《隆中对》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“东联孙吴,北拒曹操”。曹操是主要矛盾,孙刘是次要矛盾。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。所以当孙权数次讨伐荆州时,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,而不硬抗,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。刘备不了解这一点,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、争取荆州为枝节、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……刘备见关羽被杀,荆州丢失,遂起兵攻打东吴,众臣苦谏都不听,实在是因小失大。(1941年)
曾引用翦伯赞在《光明日报》写了一篇论赤壁之战的文章,说:刘备这个英雄,跟曹操同等水平,是厉害的。但是事情出来了,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,慢一点。刘备的长处是善於用人,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、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。(1959年)
34.吴主孙权
程普是老将,他不行,孙权打曹操不用他,而用周瑜做都督,程普不服,但是周瑜打了胜仗......。(1958年)
(孙权)是个能干的人,当今惜无孙仲谋。
( “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。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毛泽东很喜爱辛弃疾的词句,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辛弃疾诗的欣赏,另一方面说明毛泽东也欣赏孙权的才干。)
毛泽东几次提到孙权年纪轻轻就当家了,说他接哥哥孙策班时才十八岁,并对他年少而大有作为颇为赞赏。
35.郭嘉
1959年3月2日,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郭嘉的事迹,他说:“三国时,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,二十七岁到曹操那里当参谋,三十八岁就死了。赤壁之战时,曹操说这个人如果在,就不会使我处于这种困难境地。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。比如,打不打吕布,当时议论纷纷。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,曹操在许昌,吕布在徐州。郭嘉建议先打吕布,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,见事迟,得计迟,不要怕,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。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,把吕布搞倒了。如果不先打吕布,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同时攻击,曹操就危险了。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。然后又去打袁绍。袁绍渡了黄河,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曹操打胜了。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、袁尚的问题。郭嘉说不要打,我们回师,装作打刘表,把军队摆到许昌、信阳之间,他们一定要乱的。果然,曹操的军队一挪动,几个月,两兄弟就打起来了。袁尚把哥哥包围在山东平原(德州),哥哥眼看要亡党、亡国,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,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。曹操去救,乘势夺取了安阳,消灭了袁尚的部队,袁尚本人跑到辽东去了,然后再去消灭袁谭。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。就在这个时候,郭嘉得病,三十八岁就死了。这个人很有名。《三国志·郭嘉传》可以看。”
国乱思良将,家贫念贤妻,这是《三国志·郭嘉传》上的话。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,于是想念郭嘉。
36.诸葛亮
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,毛泽东在《讲堂录》里就说诸葛亮是“办事之人”,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。他自己曾经表示:我也要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呢!
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。1930年夏天,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。讲到宣传鼓动工作时,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
毛泽东经常向干部和群众说诸葛亮的故事,教育他们重视学习文化和历史,并对诸葛亮采用屯田制巩固边防给予充分的肯定。
就算是诸葛亮,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!……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!(1948年)
其始误于《隆中对》,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,其终则关羽、刘备、诸葛三分兵力,安得不败。(1959年)
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,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,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。他对诸葛亮的“七擒七纵”非常赞赏,并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。
37.司马懿
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。
毛主席转战陕北时说:刘戡?他不配当司马懿!任弼时在一旁说:我们面前的司马懿是胡宗南、蒋介石。毛泽东说:蒋介石和胡宗南都不是我们的对手,我们面前没有司马懿,只有司马师呦!毛泽东所说的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,虽有权术,但刚愎自用,不及其父。
胡宗南、蒋介石都比不上司马懿,可见毛泽东对司马懿的评价是相当高的。
38.关羽
威震华夏,但孤傲自大。
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,刘备调诸葛亮入川,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。让关羽守荆州一着错误呢!……关羽骄傲呢!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,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“东联孙吴,北拒曹操”的战略方针,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,结果失掉了根据地,丢了荆州,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。(1948年)
毛泽东说:三国时代的关云长,曾与刘备失去联系。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这员大将,又是封官赐爵,又是赠送金银、美女,三天一小宴,五天一大宴,费了多少心机!可是,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,关云长便毅然离开拥有雄兵百万的曹操,过五关斩六将,千里迢迢,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,成为千古美谈。
1932年初,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:关羽出身下层社会,是刘备的心腹之臣,随其周旋,不避艰险,死后被尊为武圣人,到处都修建有关帝庙。他的弱点是自负凌人,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,大意失荆州。
39.张飞
在毛泽东看来,张飞有三大优点值得赞赏。
一是张飞“粗中有细”。
二是张飞“有高度的原则性”。毛泽东非常喜欢看京剧《古城会》之类的张飞戏,他说:当时在古城的三弟张飞,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二哥关羽,对他提出种种疑问,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,是完全正确的。当关羽一旦斩了蔡阳,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,张飞于是开门迎接关羽,兄弟又团结共同对敌。
三是张飞勇猛善战。毛泽东喜欢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作张飞,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许。
40.周瑜
赤壁之战,程普四十多岁,周瑜二十多岁,程普虽是老将,不如周瑜能干,大敌当前,谁人挂帅?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。(1957年)
青年人打倒老年人,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,这种例子多得很。周瑜、孔明都是青年人,孔明二十七岁当军师。程普是老将,他不行,孙权打曹操不用他,而用周瑜做都督。程普不服,但是,周瑜打了胜仗,周瑜死时才三十六岁。(1958年)
41.吕蒙
吕蒙是行伍出身,没有文化,很感不便。后来孙权劝他读书,他接受了劝告,勤学苦读,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。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,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,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,他们不可不读《三国志》的《吕蒙传》。
42.赵云
毛泽东颇为赞赏赵云,特别是他的为人和胆识。还曾经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将领杨成武比做赵云。1967年7月,毛泽东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,特别提出要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。他向中央文革小组说:非子龙不可行也,长征中夺泸定桥、过草地,我都讲过还得杨成武,只靠宣言不行。
43.刘表
三国人物中,毛主席最瞧不起刘表,轻蔑之态,谥于言词。刘表"长八尺余,姿貌甚伟",毛泽东迎文批道:"虚有其表",道出刘表外貌伟岸,骨子里却优柔寡断的本质。
44.张鲁
东汉末年,三国时代的张鲁,是五斗米道的首领,在四川一带影响很广,以道教代替政府,颇得民心。从这里可以看到后来的人民公社的一些影子。毛毛主席读此传时评语达1400多字。
他在《张鲁传》的批语里说:“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,是有我国历史来源的。”又以《张鲁传》为例写道:“这里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,有点象我们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,不过那时是神道的,也好,那时只好用神道。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,最有意思,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。
45.石勒
石勒是乱世英雄,败后汉,灭前赵,擒刘曜,是个厉害的角色,很有军事才能。他自称,要是和刘邦同时,当臣属之;若与刘秀并世,则要一较高低。他说,曹操、司马懿从孤儿寡妇手中取天下,不是大丈夫行事,不足取,他不会这样做的。他这个话,像个男子汉。
少数民族里,历史上也有了不起的人物呢,石勒算一个。
(石勒建立的政权被后世史家称为后赵。后赵鼎盛时期其疆域囊括了南过淮河、北过雁代、西起甘肃、东到大海的广大地区,成为与东晋并立争雄的大国。)
46.谢安
文韬武略,又机智又沉着。
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。
淝水之战立了大功。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。
47.谢灵运
此人一辈子矛盾着。想做大官而不能,进德智所拙也。做林下封君,又不愿意。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。晚节造反,矛盾达到极点。‘韩亡子房奋,秦帝鲁连耻。本是江海人,忠义感君子。’是造反的檄文。
48.宋武帝刘裕
守大岘亦无用。
(刘裕在北伐南燕时,南燕国主慕荣超拒绝部下的正确建议,结果国破身亡。如果他采取固守大岘的战术,虽能残喘一时,终难挽救国之存亡。故毛泽东认为慕荣超即使“守大岘亦无用”)
49.宋文帝刘义隆
赵宋祖此弊法。
(《孙子兵法》中用兵的原则之一,就有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”一法。然而,刘宋王朝和赵宋王朝却独揽军事指挥权,在对外作战时一败再败,毛主席斥之为“赵宋祖此弊法”)
50.宋明帝刘彧
登基“可谓奇矣”。
51.梁武帝萧衍
“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”—南朝梁武帝萧衍。
(1)萧衍善摄生,食不过量,中年以后不近女人。然予智自离,小人日进,良佐自远,以致灭亡,不亦宜乎。
(2)专听生奸,独任成乱,梁武有焉。
毛主席对梁武帝早年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很是欣赏。但对梁武帝中期以后,则认为有悲剧意味。因为梁武帝在位长达48年,国内平静,实为休养生息,充实国力,以图统一大业之上好时机,然而他却日趋崇信佛教,崇尚空谈,一味仁厚,导致奸佞日进,良佐日远,最后竟被叛军围困,饿死乾净居殿,正所谓"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",岂不悲哉!
予智自雄,小人日进,良佐自远。
专听生奸,独任成乱。梁武有哉。
52.韦睿
毛泽东称赞韦叡是有刘秀、周瑜之风的一代名将,并号召我党干部应学韦叡作风。
53.曹景宗
景宗亦豪杰哉!
54.陈庆之
再读此传,为之神往。
55.徐有功
毛主席读《新唐书》的《徐有功传》时,注意到“臣闻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厨者,势固自然。陛下以法官用臣,臣守正行法,必坐此死矣”这句话。他写下批语:“命系庖厨,何足惜哉,此言不当。岳飞、文天祥、曾静、戴名世、瞿秋白、方志敏、邓演达、杨虎城、闻一多诸辈,以身殉志,不亦伟乎!”
56.周太祖宇文泰
中间突破
(作为一个军事家,毛泽东对那些以少胜多,以智取胜的战役十分感兴趣。因此,当出他读到周太祖宇文秦智胜东魏高欢时,提笔中批注“中间突破”几个大字)
57.李义府
毛泽东评点《旧唐书·李义府传》认为,李义府是一个专爱耍阴谋的人,笑里藏刀。
(毛泽东是个爱憎分明的人,他曾明确指出:“要团结,不要分裂;要光明正大,不要搞阴谋诡计。”对历史上善于策划阴谋诡计的人,他也十分憎恶。)
58.南朝陈后主·南唐李后主·隋炀帝·宋徽宗
知识分子型的皇帝“没有出息”—南朝陈后主、南唐李后主。
1957年4月10日同《人民日报》社负责人谈话时,毛泽东批评“书生办报”说:“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,但不抓政治,终于亡国。”
1964年3月24日,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,可不要看不起老粗。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。历史上当皇帝,有许多是知识分子,是没有出息的,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、诗词的人。陈后主、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。宋徽宗既能写诗,又能绘画。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,成吉思汗、刘邦、朱元璋。
59.隋文帝杨坚
蕴藏大乱。
(毛泽东在读《隋书·高祖本纪》时,十分注重审读其中之于杨坚的“好为小数,不达大体”的言语以及杨坚那不学无术、执法苛酷的内容,因是在旁批注道:“蕴藏大乱”。
在毛泽东看来,杨坚的一系列做法已经蕴藏誊大乱,隋时的短命,不只是隋炀帝的昏庸残暴所至,而是始于隋文帝。)
60.唐高祖李渊
遇事无断制
(作为一个开国皇帝,与历史上的开国帝王比起来,李渊显然缺少雄才大略和英明善究断,多亏他有几个才智非凡的儿子,才使他坐上皇帝的宝座,故毛泽东评价他时说:“遇公事无断制”)
61.唐太宗李世民
所谓以弱当强,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。所谓以强当弱,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,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,四面包围,聚而歼之。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,其次则朱元璋耳。
(毛泽东喜读古书,对明代冯梦龙编纂的《智囊》一书爱不释手,多次阅读,并在上面圈点了不少地方。《智囊》在记述孙膑“驷马之法”处有一按语:唐太宗尝言:“‘自少经略四方,颇知用兵之要,每观敌阵,则知其强弱,常以吾弱当其强,强当其弱。彼乘吾弱,奔逐不过数百步;吾乘其弱,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,无不溃败。’盖用孙子之术也。”)
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,先守不攻,让敌人进攻,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,谈论者杀。待敌人屡攻不克,兵士气愤已极,才下令反攻,一攻即胜。这样一可练兵,二可练民。
李恪英物,李治朽物,知子莫若父。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,可谓聪明一世,懵懂一时。
(李世民作为一一个杰出的政治家,开创了贞观之治”的封建盛世,“聪明一-世”是对中他的肯定,而他又在什么事情上“懵懂一时”,受到毛泽东批评呢)
62.马周
马周才德,迥乎远矣。
贾生《治安策》以后第一奇文。宋人万言书,如苏轼之流所为者,纸上空谈耳。
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,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,与王弼的哲学(主观唯心主义),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,可以媲美。都是少年英发,
63.王勃
一生倒霉,到处受惩。
这个人高才博学,为文光昌流丽,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,很可以读。这个人一生倒霉,到处受惩,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。所以他的为文,光昌流丽之外,还有牢骚满腹一方。
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,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,与王弼的哲学,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,可以媲美。都是少年英发,贾谊死时三十几,王弼死时二十四。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,夏完淳死时十七。都是英俊天才,惜乎死得太早了。
64.李白
文采奇异,气势磅礴,有脱俗之气。
我喜欢李白,但李白有道士气。
李白(8世纪)——唐代杰出诗人。他像天才诗人普希金对俄国人民的贡献那样,为中国人民写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诗篇。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,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。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、杜甫的诗才。
早几十年,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,车同轨,书同文,统一度量衡。就是李白讲秦始皇,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。‘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挥剑决浮云,诸侯尽西来。’一大篇,只是全诗后头搞了两句:‘但见三泉下,金棺尽寒灰。’就是说他还是死了。你李白呢?尽想做官!结果充军贵州,走到白帝城,普赦令下来了,于是乎,‘朝辞白帝彩云间’。其实,他尽想做官……
65.杜甫
我喜欢李白,但李白有道士气。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。
杜甫的诗有好的,大多数并不怎么样。
学点文学,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,杜甫、白居易哭哭啼啼,我不愿看……
1958年3月,在成都会议期间的谈话中,毛泽东又径直说他不喜欢杜诗,批评杜甫“哭哭啼啼”,又说杜诗是“政治诗”。
直到晚年,毛泽东还有扬李抑杜的想法。
66.白居易
江州司马,青衫泪湿,同在天涯。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。白诗高处在此,不在他处。其然岂其然乎?
67.李贺
李贺诗很值得一读。
他专门作古怪的诗,人们说他写的是鬼诗,不是人诗,但“有些还是容易懂”。
中国的儒学家,对孔子就是迷信,不敢称孔丘。唐朝李贺就不是这样,对汉武帝直写其名,曰刘彻、刘郎,称魏夫人为魏娘。一有迷信就把我们的脑子镇压住了,不敢跳出圈子想问题。
唐朝诗人李贺,死时才二十七岁。
68.李商隐
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不好,李白、李贺、李商隐,搞点幻想。(1958年)
沁阳是李商隐的故乡,李商隐的诗写得好哇!我很喜欢他的诗。
毛泽东锦瑟:不要做繁琐的钻牛角尖的研究,只要感觉文采非常美,徜徉迷离,给你一种美的享受就行了。这首诗为什么流传这么久,自有它迷人的魅力。不要整天说它是悼亡还是托言,怎么说都可以,总之是寄托了作者内心中的一种惆怅。(1975年)
《无题》诗要一分为二,不要一概而论。(1965年)
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定语,暂时存疑可也。(1976年)
(苏雪林著《李义山恋爱事迹考》,请去坊间找一下,看是否可以买到,或者商务印书馆有此书?据整理毛泽东中南海故居藏书的张贻玖统计,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600首,其中“三李”诗约占三分之一,即约200首。毛泽东圈画李商隐诗30余首,约占他圈画“三李”诗的六分之一左右。毛泽东圈画过多次的李商隐诗有《有感二首》《重有感》《锦瑟》《夜雨寄北》《马嵬》等。还有《贾生》,六处圈画。《北齐二首》《隋宫》和《韩碑》,分别圈画三至五遍。《无题》(“相见时难别亦难”),在标题上连画三圈,圈画五遍。《无题》(“昨夜星辰昨夜风”)《无题》(“飒飒东风细雨来”)《隋宫》和《韩碑》,分别圈画三至五遍。《无题》(“相见时难别亦难”),在标题上连画三圈,圈画五遍。《无题》(“昨夜星辰昨夜风”)《无题》(“飒飒东风细雨来”),画着大圈、小圈)
(1965年6月20日在上海同刘大杰教授谈话时,毛泽东还特别问刘:“《贾生》一诗能背得出来吗?”刘大杰于是背了起来:
宣室求贤访逐臣,贾生才调更无伦。
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!
背完,毛泽东喟然叹道:“写得好哇!写得好!”)
1975年7月,芦荻为毛泽东读《锦瑟》,谈到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甚多:有的说是写锦瑟之为乐器的乐音特点的,有的说是写对女子的爱恋的,有的说是悼亡的,有的说是自况、自伤的,还有说是诗人总结自己创作体验的,等等,她请教毛泽东。毛泽东说:不要做繁琐的钻牛角尖的研究,只要感觉文采非常美,徜徉迷离,给你一种美的享受就行了。这首诗为什么流传这么久,自有它迷人的魅力。不要整天说它是悼亡还是托言,怎么说都可以,总之是寄托了作者内心中的一种惆怅。
(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特创造,大部分是写爱情的,有些诗则难以确指,众说纷纭。所以毛泽东1965年6月在上海接见刘大杰时说:“《无题》诗要一分为二,不要一概而论。”1975年8月2日,刘大杰为了修改其《中国文学发展史》,致信毛泽东,信中说:“关于李义山的无题诗,说有一部分是政治诗,也有少数是恋爱诗,这样妥当吗?”1976年2月12日,毛泽东复信答:“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定语,暂时存疑可也。”这封复信离毛泽东逝世只有半年多一点。)
69.刘禹锡
忧国忧民,立志革新。
70.韩愈
一分为二为宜。
(1936年,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的采访时说:“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,学生给他起了‘袁大胡子’的绰号。他嘲笑我的作文,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。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,认为他半通不通。我只得改变文风。我钻研韩愈的文章,学会了古文文体。所以,多亏袁大胡子,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。”)
71.柳宗元
他是文学家,也是唯物论者。
唐朝时,你们山西有个大学问家。
余观八司马,皆天下之奇才也。
(据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逄先知介绍:“在‘唐宋八大家’中,毛泽东最喜欢柳宗元的散文。认为柳宗元文同他的诗一样,清新精细,寓意含蓄,富有哲理。”)
72.武则天
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,我也觉得她不简单,简直是了不起。封建社会,女人没有地位,女人当皇帝,人们连想也不敢想。我看过一些野史,把她写得荒淫得很,恐怕值得商量l。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,她既有容人之量,又有识人之智,还有用人之术。她提拔过不少人,也杀了不少人。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。
(为什么说武则天是治国之才?毛泽东有出理有据:“她既有容人之量,又有识人之智,还有用人之术。”武则天像野史描写的那样荒淫吗?“值得商量”。)
73.朱敬则
朱敬则政治家历史家。
74.李林甫
一个有名的被称为‘口蜜腹剑’的人。
75.唐玄宗李隆基
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,后期不会做皇帝。
76.姚崇
大政治家、唯物论者姚崇。
77.刘寻·刘仁赡
毛泽东评点《新五代史·刘寻传》、《新五代史·刘仁赡传》:一个是略通兵书,有勇有谋,一个是一步百计,熟读兵法,结果胜败各异。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启示着毛泽东。1965年12月21日,他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说:"国民党的军官,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。而我们的元帅、将军,没有几个大学毕业,却能打胜仗。"
78.梁太祖朱温
朱温处四战之地,与曹操略同,而狡猾过之。
79.唐庄宗李存勖
生子当如李亚子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14530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